新常態:網上學習的困難
星島日報「資優人語」(2020年12月)
開學至今三個月,隨着第四波疫情爆發,教育局宣布自周三起全港幼稚園及中小學暫停面授課堂,直至聖誕假期開始。這意味着,學生需要再次回到網上學習模式。網上學習的好處是靈活具彈性,不受地域限制,做到「停課不停學」,但對於部分學生來說,網上學習仍然有一定的困難。
在此段時間,不同的機構就網上學習進行調查,有機構發現,初小學生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自我學習動力」,而中學生則認為網上學習「難以長時間專注」。兩者均認為若老師能夠採用有趣的課堂活動,或者把課堂內容錄影下來,讓他們可於課後重溫,有助舒緩學習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多項研究指出,停課期間網上學習,令到弱勢家庭學生學習落後,進一步拉闊貧富學生之間的「卓越差距」。
目前,本港約有23萬基層學童。根據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本年八月份向七百三十三名該會服務的基層兒童及家庭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指出,基層學童面對網上學習的種種困難,不是無電腦,就是電腦型號太舊;不是無法上網,就是網速不夠、網量不夠,其他困難還包括:沒有人教做功課、缺乏做功課空間、無打印機、及書枱等。
如前所述,部分基層學童沒有可供上網的電腦,唯有退而求其次,靠手機進行網上學習,惟手機的熒幕較細;加上蝸居於數十呎的劏房或板間房內,在極度擠逼的環境下,近距離以手機進行網上學習,不但視力受損、脊椎或身體其他部位亦有機會出現問題。由於居住環境擠逼,長遠來說或有機會造成精神情緒問題。為了照顧需要留在家學習的子女,部分基層家長需要停工在家照顧子女,不但收入減少,同時要支付更多費用,例如:上網費用、電腦開支等,令家庭陷入極大的經濟壓力。
以上各機構的調查也許可以作為參考,讓我們思考新常態下不同階層學童「卓越差距」的問題,是時候制定長遠的數碼教育策略,令到不同階層的學童可以得到公平的教育機會,令數碼教育達到它本來設計的應有果效。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