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水的颜色
撰文:林暐嵛(香港资优教育学苑学员)
海洋和河流都是由水组成的,但却展现出不同的颜色。有些水体(即海洋、河流、湖泊和池塘)的颜色似乎贴合它们的名字,例如黄河是黄色的。但有些却风马牛不相及,例如黑海并非黑色。究竟是甚么因素影响了水体的颜色呢?
物理因素
水本身是透明且无色的,但大部份海洋都呈现不同深浅的蓝色,这现象可以通过「光波」的特性来解释。
阳光由不同颜色的光谱组成,其中红色和橙色光的波长较长,而蓝色和绿色光的波长较短。当阳光照射到海洋时,光波可能会被吸收,也可能产生散射。如果水中仅含有水分子,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更容易产生散射,而散射的蓝光会使海洋呈现蓝色。
此外,海洋的色调亦受水深影响。水越浅,光线越容易到达底部并反射,形成浅蓝的色调,就好像希腊周边的岛屿,以水晶般清澈的海水闻名,这是因为浅水区底部的白色沙石反射大量阳光。而大多数深海区域呈现深蓝甚至蓝黑色,是因为光线无法穿透水层到达海底。
水体为何呈现其他颜色?
除了蓝色,水体也可能呈现绿色、啡色、黄色甚至红色。
绿色的水体很可能存在含有叶绿素的浮游植物(例如藻类),它们的浓度会影响水体绿色的深浅。有趣的是,水中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出来的氧气,竟占全球总氧气量一半以上呢!
啡色、黄色或红色的水体则与沉积物有关。其中一个例子是中国的黄河,因为水中有大量沙石等物质积聚,令河水呈现黄色。
至于啡色的水体可能含有泥土或有机物质,而红色的水体则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铁离子。
总结
水体的颜色会随多种因素而变化,包括物理条件(如光波的散射和海水深度)及化学和生物因素(如浮游植物或沉积物)。如果有机会游历世界,在游玩之余不妨细心留意,欣赏颜色不一样的水!
作者简介: 林暐嵛(香港资优教育学苑学员) 我是一名就读于圣约瑟书院的中六学生。从小我就觉得自已的脑袋是一块海绵,喜欢吸收不同的新事物,对各方面的知识都充满好奇及兴趣。我喜欢看书,喜欢策略游戏,跟英文尤其有着莫名的缘份;写作、艺术、历史、冷知识和游戏产业都是我所喜爱的。 我相信人类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无限的创造力。教育不应局限于学科的学习,而应该是对知识本身的探索。 |
部分内容曾刊载于《星岛日报》小学校园报《阳光校园》(2025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