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撰文

光纖的幕後英雄:高錕教授

文:張靖暄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校友)

現今網際網絡發展蓬勃,資訊流通速度驚人。然而,大家可知道這一切都歸功於玻璃光纖廣泛應用於資訊傳遞?提起光纖,除相關的物理知識外,不得不提光纖的幕後英雄:高錕教授。他於1987年至1996年期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

曾於香港求學

高錕教授1933年出生於上海,中學階段就讀於香港的聖約瑟書院,其後赴英國修讀電機工程,並於1960年加入標準電信實驗有限公司,開展微波系統的研發。微波系統是一種遠距的無線傳輸工具,擁有更穩定及高速的優勢,可在航空交通管制方面保障語音和資訊的傳輸品質。

同年美國西奧多‧梅曼博士發明了鐳射光源。高錕教授得知鐳射可用於長途傳輸,便開始研究光纖通訊。但他遇到一個大難題是,就是光在空氣中的傳輸容易波動,而鐳射亦需要載體,因此他須解決光的運輸問題。

1966年,時年33歲的高錕教授發表了他最重要的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當時,人們認為玻璃不適合做光纖的材料,因為光損耗太大,光傳很短的距離就衰減至全無。但他認為損耗大只是因為材料有雜質。為了尋找沒有雜質的玻璃,他遍訪多家玻璃工廠。1970年,第一根能滿足信號傳輸需要的光纖問世。1981年,首個真正的光纖資訊傳輸系統終於面世。

此時,全世界才意識到,高錕教授於1966年發表的論文富有前瞻性,他也被譽為光纖之父。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高錕教授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光纖原理

光纖利用全內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使光線在光纖內傳遞,不會散失到光纖外,減少光線在傳輸時的損失,故訊號可傳至極遠的距離。當光線經過兩種不同折射率的介質時,部分光線在兩種介質的介面被折射,其餘的被反射出來。 但是,當光線從光密介質(較高折射率的介質)進入到光疏介質(較低折射率的介質),且入射角大於臨界角時(臨界角是使內反射能發生的最小入射角),光線會停止進入另一介面,折射光消失,光線全部向內面反射。

  

作者簡介

 張靖暄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校友)

 大家好,我是資優學苑校友張靖暄,對科學相關的學科甚感興趣。請大家多多指教。


曾刊載於《星島日報》小學校園報《陽光校園》(2024年2月)


更新日期: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