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撰文

光纤的幕后英雄:高锟教授

文:张靖暄 (香港资优教育学苑校友)

现今网际网络发展蓬勃,信息流通速度惊人。然而,大家可知道这一切都归功于玻璃光纤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提起光纤,除相关的物理知识外,不得不提光纤的幕后英雄:高锟教授。他于1987年至1996年期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曾于香港求学

高锟教授1933年出生于上海,中学阶段就读于香港的圣何塞书院,其后赴英国修读电机工程,并于1960年加入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开展微波系统的研发。微波系统是一种远距的无线传输工具,拥有更稳定及高速的优势,可在航空交通管制方面保障语音和信息的传输质量。

同年美国西奥多‧梅曼博士发明了激光光源。高锟教授得知激光可用于长途传输,便开始研究光纤通讯。但他遇到一个大难题是,就是光在空气中的传输容易波动,而激光亦需要载体,因此他须解决光的运输问题。

1966年,时年33岁的高锟教授发表了他最重要的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s for optical frequencies)。当时,人们认为玻璃不适合做光纤的材料,因为光损耗太大,光传很短的距离就衰减至全无。但他认为损耗大只是因为材料有杂质。为了寻找没有杂质的玻璃,他遍访多家玻璃工厂。1970年,第一根能满足信号传输需要的光纤问世。1981年,首个真正的光纤信息传输系统终于面世。

此时,全世界才意识到,高锟教授于1966年发表的论文富有前瞻性,他也被誉为光纤之父。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高锟教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纤原理

光纤利用全内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使光线在光纤内传递,不会散失到光纤外,减少光线在传输时的损失,故讯号可传至极远的距离。当光线经过两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部分光线在两种介质的接口被折射,其余的被反射出来。但是,当光线从光密介质(较高折射率的介质)进入到光疏介质(较低折射率的介质),且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临界角是使内反射能发生的最小入射角),光线会停止进入另一界面,折射光消失,光线全部向内面反射。


作者簡介

 

张靖暄 (香港资优教育学苑校友)

大家好,我是资优学苑校友张靖暄,对科学相关的学科甚感兴趣。请大家多多指教。


曾刊载于《星岛日报》小学校园报《阳光校园》(2024年2月)




更新日期:202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