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撰文

資優生面對挑戰如何轉化成為正能量?

在人生路上,難免遇挫,需要別人扶一把。具有卓越能力的資優生亦不例外。香港資優教育學苑特別設立諮詢及評估中心,為有需要的資優生及其家庭提供諮詢及輔導服務,讓資優學員能夠獲得全人關顧,學會面對挑戰,轉化困難成為正能量,盡展優秀的一面。 

以下跟各位讀者分享一些輔導前後的個案,或許可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個案一) 無心睡眠  

輔導前:孩子的生活作息時間非常不規律,經常熬夜看書、玩網上遊戲或做研究;早上不願意起床、拒絕進食、欠交功課。 

輔導數月後:孩子的生活變得有規律,晚上最遲十一時上床睡覺,三餐按時和家人進餐,已很少玩網上遊戲。 


個案二) 一言九頂 

輔導前:愛頂嘴、不合作、不願意接觸人或與人交談。 

輔導數月後:願意與人合作、參加攀石訓練、聽教練指導、願意與家人去行山和進行戶外活動、自己做網上數學練習及看書自學、參與家務。 


個案三) 拖泥帶水 

輔導前:由一項活動轉做另一項活動,需要用上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如出街前要停止看書和更衣,都出現拖拉的情況。 

輔導數月後:仍有拖拉情況,但已縮短很多時間,約拖拉十五分鐘左右。 


筆者從臨床工作中觀察到,良好進展是常有的,但仍有例外的個案。究其原因可能是: 

  • 孩子抗拒尋求輔導服務(因不認為自己有問題)、 
  • 孩子不願改變自己或被改變(因改變令責任增加)、 
  • 孩子不想表達其想法(因認為別人不了解或不接納他)、 
  • 親子關係緊張(因磨擦或衝突)、 
  • 孩子認為自己不能改變(因各種技巧/自信/對輔導服務的認識等不足)、 
  • 家長仍用無效的溝通或管教方法(因沒掌握正確心態或方法教養孩子)等。 


故此,當資優生出現不同的情緒、心理、行為、社交、學習等困難,家長應該以體諒的心態與孩子溝通,避免責備他們。如需尋找專業的心理或行為治療,家長應以有愛心的態度鼓勵孩子同行,以便孩子有機會接受適切的評估、輔導等服務。 

撰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臨床心理學家劉繼璋博士

更新日期: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