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匯多元文化:資優生成長的先修課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近年的工作強調「多元」:我們不斷優化「尖子培育計劃」,引入更多認受性高的比賽,邀請在不同範疇表現出色的學生加入學苑;又擴展「校長提名」涵蓋的領域,讓具有不同潛能的學生豁免甄選試,直接提交個人檔案給學苑評審,進一步拉闊學苑資優生的光譜。
資優學苑的「多元」不僅體現在學生的才能上,更在於其文化背景的多樣性,包括種族和社會階層等元素。我們鼓勵不同背景的資優生交流協作,從中認識各自的特色及優點,並學習尊重彼此的差異。這實在是擴闊資優生視野的絕佳機會。
在此,讓我介紹兩個典型的學員案例。首先是印度裔的Prakhar Mishra,他就讀國際學校第十班,是學苑本屆的傑出學員。Prakhar不僅是少年創科精英,還是一位充滿關愛的未來領袖,自十歲起便為印度家鄉一個非政府組織開發電子圖書館管理軟件,以改善當地弱勢兒童的課後教育。他憑一款復康手套在「少年創科達人大獎」中勝出,其構思也源自對家鄉親友的關懷。Prakhar從家鄉獲得的經驗不但啟發了自己,對其他資優生也有所啟發。
學員Prakhar(右一)在「少年創科達人大獎」的中段評審中向評判介紹他的復康手套。
延伸閱讀:第二屆「少年創科達人大獎」
另一位要介紹的是就讀中五的Albin Nilsson,他是一位瑞典和華裔港人的混血兒,與孖生哥哥同是學苑的資優生。儘管擁有外國人面孔,且沒有中文名字,但他的中文水平不遜於許多本地生,因為他從小就讀本地學校,在粵語環境中成長,甚至還參加中文辯論隊。
Albin在資優學苑相當活躍,是學苑的兩屆傑出學生,曾多次代表學苑參加隊制創科比賽,屢獲殊榮,今年剛過的暑假又與隊友在天津舉行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贏得二等奬。隊制賽講求合作性,隊員間需學習包容妥協,提供空間讓各人發揮所長。這對於尚未踏出校園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個挑戰,尤其是他們的多元背景,隨時可以成為合作的障礙。即使Albin的隊友都是華裔,但各人來自不同學校,包括國際學校和本地中學,學術背景及語言習慣差異頗大,單是溝通就需要一番磨合,方能順利表達各自的觀點,並建立互信。
然而,這不正是社會的縮影嗎?我們的資優生只不過獲得機會,提前修習這門人生課。
學員Albin(後排左二)今年暑假與隊友在天津舉行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贏得二等奬。
---------------------------------------
撰文: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
曾刋載於星島日報「資優人語」 (2024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