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多元文化:资优生成长的先修课
香港资优教育学苑近年的工作强调「多元」:我们不断优化「尖子培育计划」,引入更多认受性高的比赛,邀请在不同范畴表现出色的学生加入学苑;又扩展「校长提名」涵盖的领域,让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豁免甄选试,直接提交个人档案给学苑评审,进一步拉阔学苑资优生的光谱。
资优学苑的「多元」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才能上,更在于其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包括种族和社会阶层等元素。我们鼓励不同背景的资优生交流协作,从中认识各自的特色及优点,并学习尊重彼此的差异。这实在是扩阔资优生视野的绝佳机会。
在此,让我介绍两个典型的学员案例。首先是印度裔的Prakhar Mishra,他就读国际学校第十班,是学苑本届的杰出学员。Prakhar不仅是少年创科精英,还是一位充满关爱的未来领袖,自十岁起便为印度家乡一个非政府组织开发电子图书馆管理软件,以改善当地弱势儿童的课后教育。他凭一款复康手套在「少年创科达人大奖」中胜出,其构思也源自对家乡亲友的关怀。Prakhar从家乡获得的经验不但启发了自己,对其他资优生也有所启发。
学员Prakhar(右一)在「少年创科达人大奖」的中段评审中向评判介绍他的复康手套。
延伸阅读:第二届「少年创科达人大奖」
另一位要介绍的是就读中五的Albin Nilsson,他是一位瑞典和华裔港人的混血儿,与孖生哥哥同是学苑的资优生。尽管拥有外国人面孔,且没有中文名字,但他的中文水平不逊于许多本地生,因为他从小就读本地学校,在粤语环境中成长,甚至还参加中文辩论队。
Albin在资优学苑相当活跃,是学苑的两届杰出学生,曾多次代表学苑参加队制创科比赛,屡获殊荣,今年刚过的暑假又与队友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赢得二等奬。队制赛讲求合作性,队员间需学习包容妥协,提供空间让各人发挥所长。这对于尚未踏出校园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尤其是他们的多元背景,随时可以成为合作的障碍。即使Albin的队友都是华裔,但各人来自不同学校,包括国际学校和本地中学,学术背景及语言习惯差异颇大,单是沟通就需要一番磨合,方能顺利表达各自的观点,并建立互信。
然而,这不正是社会的缩影吗?我们的资优生只不过获得机会,提前修习这门人生课。
学员Albin(后排左二)今年暑假与队友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赢得二等奬。
---------------------------------------
撰文:香港资优教育学苑院长黄金耀博士
曾刋载于星岛日报「资优人语」 (2024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