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新常態 (一):「社交疏遠」 和 「社交參與」
信報 – 教育論講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吳大琪教授
隨著新冠病毒病(COVID-19)爆發浪潮,我們應該開始認真地思考 疫後「新常態」的含義,就是學習適應與病毒並存的日常步調。 除了戴著口罩之外,在「新常態」之下 食肆還需要繼續需要減少坐位嗎? 線上學習或在家辦公成了常模嗎?
我們目睹的措施都是為了避免大量人群近距離接觸或稱之為「社交疏遠」(Social distancing) 。「 社交疏遠」是一個容易引起誤會的名詞,因為「社交」泛指有或沒有密切身體接觸的人群互動。 我們試圖避免人群接觸的現象,或許應該稱為「物理疏遠」(Physical distancing) ,因為我們希望避免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過於接近 。
我之所以要這麼小心,是因為與家人、同伴和其他人的互動 (包括聆聽,觀察,感覺和觸摸他人) 都是人類的基本需要。 正如許多心理學家指出,缺乏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很容易導致抑鬱或其他心理徵狀 。因此,要在COVID-19新常態下,保持身體健康,除了「物理疏遠」外,我們還應注意如何通過保持家人和朋友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或稱為「社交參與」(Social engaging)以保持心理健康。
線上授課經驗
在COVID-19大流行的驅策下,過去數月,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學苑)透過線上學習 (Zoom教室) 向學員授課。我們的經驗如下:
1. 跟面對面的課堂學習比較,學生(包括小學和中學生)通常不喜歡Zoom教室,尤其是教學設計儼如常規學校課堂的模式者—— 老師只是機械式地向大班學生講課。 學生沒有興趣和動力參加這種課程,也不會留心聽老師的教學內容。
2. 如果班上有互動,尤其是學生之間的互動 ,他們會相對地更有學習動力,學習會更好。 但是,啟動學生之間互動通常需要較長的破冰時間或預熱期,不能一蹴即就。 跟面對面的課堂相比,導師必須花更多的精力來設計並啟動這些活動 。
3. 學苑還在疫情期間為小學生提供情意教育課程。 這些課程不是關於學術知識,而是關於生了解自己 (資優學生的特點性格) ,以及學習一些溝通和自我控制的基本技巧。平時學員通過精心設計的面對面活動學習這些技巧。 為了應對COVID-19的大流行,我們的導師必須通過Zoom將這些面對面活動轉變為線上學習活動。 他們付出了很多努力,發現線上活動並非不可行! 不過,我們得承認並非所有學生都喜歡這些課程,但是許多學生(和他們的父母) 都予這些課程極高的評價,在這個艱難時期 ,真的令人非常鼓舞!
線上維持社交
在我看來,在「新常態」的未來時間裏,由於「物理距離」的緣故,學生 (以及成年人) 將被迫減少直接面對面的互動,我們可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先進科技來保持「社交參與」,而我們的經驗顯示,在沒有直接面對面互動的情況下,視頻會議或Zoom式教室可能是最佳選擇—— 我們看到通過相互努力,透過線上視頻聆聽,觀察甚至乎感受他人的感覺。 線上「社交參與」需要每個人的努力,自我培訓,才能適應這些新設備;但正如我們在線上課堂經驗所表明的那樣,這是可以做到的。
#吳大琪教授 #資優教育 #教育講論 - 疫後新常態 (一):「社交疏遠」 和 「社交參與」 #智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