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新常态 (一):「社交疏远」 和 「社交参与」
信报 – 教育论讲
香港资优教育学苑院长吴大琪教授
随着新冠病毒病(COVID-19)爆发浪潮,我们应该开始认真地思考 疫后「新常态」的含义,就是学习适应与病毒并存的日常步调。 除了戴着口罩之外,在「新常态」之下 食肆还需要继续需要减少坐位吗? 线上学习或在家办公成了常模吗?
我们目睹的措施都是为了避免大量人群近距离接触或称之为「社交疏远」(Social distancing) 。「 社交疏远」是一个容易引起误会的名词,因为「社交」泛指有或没有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互动。 我们试图避免人群接触的现象,或许应该称为「物理疏远」(Physical distancing) ,因为我们希望避免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过于接近 。
我之所以要这么小心,是因为与家人、同伴和其他人的互动 (包括聆听,观察,感觉和触摸他人) 都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正如许多心理学家指出,缺乏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很容易导致抑郁或其他心理征状 。因此,要在COVID-19新常态下,保持身体健康,除了「物理疏远」外,我们还应注意如何通过保持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或称为「社交参与」(Social engaging)以保持心理健康。
线上授课经验
在COVID-19大流行的驱策下,过去数月,香港资优教育学苑(学苑)透过线上学习 (Zoom教室) 向学员授课。我们的经验如下:
1. 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比较,学生(包括小学和中学生)通常不喜欢Zoom教室,尤其是教学设计俨如常规学校课堂的模式者—— 老师只是机械式地向大班学生讲课。 学生没有兴趣和动力参加这种课程,也不会留心听老师的教学内容。
2. 如果班上有互动,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互动 ,他们会相对地更有学习动力,学习会更好。 但是,启动学生之间互动通常需要较长的破冰时间或预热期,不能一蹴即就。 跟面对面的课堂相比,导师必须花更多的精力来设计并启动这些活动 。
3. 学苑还在疫情期间为小学生提供情意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不是关于学术知识,而是关于生了解自己 (资优学生的特点性格) ,以及学习一些沟通和自我控制的基本技巧。平时学员通过精心设计的面对面活动学习这些技巧。 为了应对COVID-19的大流行,我们的导师必须通过Zoom将这些面对面活动转变为线上学习活动。 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发现线上活动并非不可行! 不过,我们得承认并非所有学生都喜欢这些课程,但是许多学生(和他们的父母) 都予这些课程极高的评价,在这个艰难时期 ,真的令人非常鼓舞!
线上维持社交
在我看来,在「新常态」的未来时间里,由于「物理距离」的缘故,学生 (以及成年人) 将被迫减少直接面对面的互动,我们可能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先进科技来保持「社交参与」,而我们的经验显示,在没有直接面对面互动的情况下,视频会议或Zoom式教室可能是最佳选择—— 我们看到通过相互努力,透过线上视频聆听,观察甚至乎感受他人的感觉。 线上「社交参与」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自我培训,才能适应这些新设备;但正如我们在线上课堂经验所表明的那样,这是可以做到的。
#吴大琪教授 #资优教育 #教育讲论 - 疫后新常态 (一):「社交疏远」 和 「社交参与」 #智库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