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苑撰文

感受非遺魅力 乘載文化傳承


香港雖為彈丸之地,但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竟有二十項之多。今年初,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夥拍香港藝術中心及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設計出「非遺練習生 ── 零零後傳統工藝資優班」,讓資優學員學習當代藝術理論、掌握傳統手工藝的製作技巧,思考如何藉新舊交融的創作,達至文化承傳。課程包含三個階段,學員經歷為期半年的學習,堅持到底,完成創作,現在就欣賞他們的努力成果吧!


中四的熊曼婷創作出「長衫故事燈」,曼婷表示希望透過長衫故事燈表達對嫲嫲的尊敬和愛,感謝她多年的教導。「嫲嫲今年84歲,她是兒童文學作家,她跟我分享作家的心路歷程,小時候的她,因為閱讀了以前作家的書,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而我製作故事燈的時候,把嫲嫲不同的文學作品印在牛油紙上,再裱在長衫模型上。我希望透過作品傳達出前人寫的故事,啟發後人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同樣是中四的李嘉煒設計出「客家女裙褲」,這條看似平凡的裙褲,靈感來自媽媽的生活經驗。「媽媽憶述小時候的農村生活片段,那時客家婦女需要下田幹活。我希望貼近她們的需要,設計出新穎的、時尚的工作兼休閒服。我採用了客家人喜歡既透氣又不易爛的麻布,貫串『裙中有褲』的理念。下田時,只要解開花鈕,就可以當短褲來穿,自如地耕作;上田後,扣上花鈕,就變回短裙,扮靚靚。媽媽讚我的設計『好犀利』!」



中三的林亮的作品是「獅頭雲」,靈感源自獅子山上的獅子雲。他希望透過作品鼓勵港人堅持下去,渡過疫情。「有別於傳統的獅頭紮作,現代版獅頭沒有太多的裝飾,但接駁位仍然不少。有時候我不知如何綁竹篾,紮錯了,唯有拆過重新再做。光是內部紮的竹篾就花上了十二小時才完成,外層紗紙和宣紙用上六個小時才鋪好,最後用六小時鋪上棉花作為裝飾,『獅頭雲』才大功告成。看著一堆竹、一堆紙,變成如此大嚿的獅頭,真的很有成功感。過去,我參加過幾次創科比賽都落選,我希望藉此創作,讓大家認識我是一個很努力的人,實現我小時候,把非遺傳承下去的夢想。」


 學苑希望透過以上課程,讓學員認識非遺的意義,鼓勵他們運用創意手法,乘載文化傳承。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

星島日報「資優人語」(202210月)

更新日期: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