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資優光環下 家長期望愈高 孩子愈感不安 學苑助資優生和家長渡過十年歲月

(香港—2018 年 12 月 18 日)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學苑)今日舉行了「十年樹人」暨「家長期望」調查發佈會,邀請了學苑首年學員和早期家長成員出席,跟傳媒分享他們在資優光環下的十年點滴,而學苑亦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家長期望對資優生的影響。

院長吳大琪教授於記者會上表示:「學苑自 2008 年投入服務至今,學苑已為超過兩萬名資優學生提供多方位的支援服務。學苑除了向資優生提供別出心裁的資優課程,亦針對學員的情意需要設計情意教育課程,考慮到家長在培育資優孩子時遇到的挑戰,為資優學生的家長提供課程和工作坊,希望為資優學生提供多方位的支援。」

學苑更於 2012 年設立研究部門,就不同的資優教育議題進行資料搜集、分析及研究,讓學苑以至不同持份者都能運用這些研究結果來制訂更多合適的資優教育服務,讓資優生的潛能得以盡情發揮,貢獻社會。


「家長期望」調查

學苑在 2017 年年初,成功向約八百名就讀小學的資優學員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對他們的期望,以及他們的其他適應問題,包括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多元潛能(Multi-potentiality)、過度激烈投入(Intense involvement)、 人際關係不佳(Po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和不具挑戰性的學校功課(Unchallenging School Work)。

學苑研究部總監馮子豪博士表示:「從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對學員過高期望可能會增加他們出現其他適應問題的機會。例如,父母對資優子女的要求過高,有可能導致子女對事情過度激烈的反應,對於某些適應問題,父母對學員過高期望或會導致問題出現的可能機率幾乎翻倍。」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觀點,一個健康的平衡點是需要由父母與子女共同建立的,家長應多與子女溝通,一起擬定出一些全適的目標,才能成就快樂和完滿的人生。


十年樹人 - 家長篇

學苑對學員的多方位支援服務涵蓋學員的家長,家長們可透過學苑的課程和家長群組的相互扶持,得以與資優孩子一同成長。兩位家長作為過來人,出席「十年樹人」的分享,憶述十年來如何修訂自己的育兒方式以配合資優孩子女的成長。

來自基層家庭的 Alice,與丈夫同為內地移民,來港約有三十年,夫曾於內地取得學位,唯學歷未獲香港承認,自己則未有接受過專上教育。兩人育有一子一女,長子在大學畢業後已投身社會,女兒於小學時被評為資優,成績優異讓她從地區 band 1 小學升至傳統名校。

資優,成績優異讓她從地區 band 1 小學升至傳統名校。Alice 有着傳統中國家長的思維,望子成龍的心態強烈,對子女要求極高,在女兒 Angel 小學的時候,總是要求 Angel 每次考試皆達到全級首二名,當她見到女兒閒着不溫習時,便會大發雷霆,她不諱言曾因過度激動而差點向女兒作出體罰。經過學苑培訓及其他家長的同行,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比女兒大得多,從而調校個人期望和學習跟子女合適的相處之道。

另一家長陳燕媚(Pat),原本擁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為了陪伴資優女兒走過人生低谷,她毅然放棄高薪厚職,和女兒一起應付中學文憑試 DSE。「資優」並不能保證孩子一帆風順,有時反令他們的生命歷程經歷更多高低起伏。Pat 的女兒一向成績優異,但到了中四那年,種種因素導致女兒的成績一落千丈, 更出現自暴自棄的情況,眼見女兒的重大考試在即,她不得不全身投入協助女兒走出困局,最終,在學苑的開解下,女兒決定重新振作,成功考入大學,現正在科技大學修讀生物科技學士課程。


十年樹人 - 校友篇

經過十年的春風化雨,學苑的首批學員已陸續投身社會,或繼續深入地追求學問。三位校友在記者會上亦分享了他們的十年經歷。

余浩榮於香港科技大學完成工商管理學士課程後,再轉到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進修心理學,繼而遠赴英國牛津大學攻讀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出生於草根家庭的他,自小特別愛發問,是一個標準的「問題兒童」,他對知識的追求異常強烈,甚至影響到課堂秩序,更一度被父母誤以為患上過度活躍症,經評估後才證實為「資優」兒童。浩榮的小學成績未見突出,考獲的中學亦是 band 2、3 的中文中學,然而他的求知慾望絲毫未減,加上興趣行為與眾不同,讓他變得更異類,沒有多少朋友。在踏上資優教育的旅途上,浩榮眼界大開,發掘出更多的學習樂趣。他曾榮獲「香港尖子(學者)」和「全球攻讀獎章」,取得獎學金到牛津大學深造心理學博士學位,致力於創傷及壓力後心理疾病的研究。

另一校友盧安迪,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現為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同時,亦是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香港代表隊的教練之一。中產家庭成長的他是學苑的首批學員之一,曾代表香港於國際物理及數學奧林匹克比賽中摘取獎牌。他的父親任職知訊科技機構管理層,亦有為傳媒機構擔任專欄作者和主持人工作,安迪承繼了父親的衣砵,現為《信報》評論版專欄作者,今天亦成為了記者會的主持之一。

至於駱美君,是三位出席活動的校友中的唯一投身社會的一位,美君現時於一所專業諮詢機構工作。從小起,美君在各個學科皆有出色表現,高頭大馬的她,就連跑步亦比別人快,正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她曾在同一學期的 11 個學科中取得全年最高平均分,自此被同學專稱為「一姐」,之後更被推薦參加特別資優培訓計劃,即資優教育學苑的前身。美君自覺資優的標籤未有為她帶來太大的影響,反而是父母擔心「資優」、「一姐」的綽號會為她造成太大壓力而勸告她不要苛求自己,就連老師也曾約見她,了解一下她的壓力指數,以防她因這些綽號而帶來「斷層」。在修讀資優課程期間,她感到視野得以擴闊,並且高興能夠在常規的課程以外,學習到其他知識,例如奧數和一些哲學課程。

人生是一段又一段經歷鋪排而成的旅程,離開中學及學苑後,美君順利進入大學,亦在這段旅程中,她選擇了收藏自己的「一姐」和「資優」身份,過著平平凡凡的生活,投身社會後,她更加努力地埋藏資優特質,學習在平凡之展出不平凡的特質。


附錄

#1. 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十年樹人」活動中,三位校友、兩位家長和學苑管理層合照。

#2.院長吳大琪教授致歡迎詞時表示,學苑致力為資優生提供多方位支援,服務範圍涵蓋資優生及其家長。

#3. 學苑研究部主管馮子豪博士發佈「家長期望」調查結果。

#3. 學苑研究部主管馮子豪博士發佈「家長期望」調查結果。    #4. 兩位學員家長即場示範課程中的「角色扮演」環節,讓家長學習以同理心來與資優子女溝通。(左為Alice; 右為陳燕媚 Pat)

#5. 家長 Alice 提到自己曾對資優女兒要求嚴苛,接受家長培訓後,學懂放鬆自己的心情。

#6. 家長陳燕媚 Pat  分享當年與資優女兒走過人生的高山低谷,協助一度自暴自棄的女兒重新振作。

7. 校友余浩榮自幼已是個「問題學生」,問題太多而被老師限制提問數目,求知慾強烈讓他成為牛津大學的博士生。

8. 校友駱美君是個典型的「人生勝利組」,自小品學兼優,就連跑步跳高都勝人一籌,現已投身社會,在專業顧問機構工作,繼續追求理想。


9. 校友盧安迪 (右) 自小成績優異,曾代表香港揚威國際數學及物理奧林匹克比賽。現為史丹福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亦是報章的專欄作者,在今日的記者會上擔任主持,訪問兩位校友。



更新日期: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