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二十一世纪技能」的教与学
星岛日报「资优人语」(2020年1月)
去年的十二月跟大家分享过「二十一世纪技能」与资优教育,进入二○二○年,面对地球村上各种未能预见的事,让我们再从新思考「二十一世纪技能」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技能」在不断改变和进化之中,今天所谈的,在未来几年可能已经有改变,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随时在思想上作出调较。在二○二○年,僱主最想聘用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员工,解决每个个体独特的需要。过往强调的认知能力(知识、分析性推理等)已不足以应付未来社会的需要。未来世界会出现前所未见的新工种,例如道德骇客、城市耕作员。道德骇客,就是攻击客户的网络系统,找出不安全的地方,告诉客户怎样改善他的系统。城市耕作员,一反过往在乡郊耕作的概念,在城市内或城市周边进行耕作,为都市人提供农产品。
面对这些新情况,创意解难和创新能力相当重要,但到底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如何防止「创意」流失?值得我们思考,我们需要有开放的心怀,让孩子明白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止一个 ,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要解决複杂的问题,需要勇于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科技。以编程能力为例,学苑的一位具同理心、对新科技充满热忱的学员,设计一个手机应用程式,协助脑退化患者在迷路时求救。
还有要培养非认知能力,包括经验开放性、想像力/好奇心、尽责、亲和力,明白他人的能力,并能恰当地与人竞争。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一书中,作者提出「快脑」和「慢脑」的概念,「快脑」是迅速回应周围环境、自动的,往是非理性的,但却是求生关键。管控大部分非认知能力,控制人类的感受。而「慢脑」,是缓慢的、分析性的认知能力。「快脑」难以直接教授,需要在具备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逐渐「调较/培养」。
最后,面複杂多变世界,孩子需要具备坚忍,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能力。步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更需要了解人类需要,同时了解机(新科技)的特性,配合两者解决实际问题。在内地已有大学设立人机介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的课程。在面对人与人或国与国间冲突时,需要具同理心和学习自处,懂创新机。
香港资优教育学苑院长吴大琪教授